2021十一月7

              另類有益的“親子交流”

                另類有益的“親子交流”“今天在幼兒園吃什么了,有沒有吃飽?”“跑步時老師有沒有幫你脫外套?”“老師今天教什么了,有沒有叫你回答問題?”“今天有沒有小朋友欺負你呀!”“把今天教的兒歌背給媽媽聽聽!”……每天下午接孩子離園時,家長們關切的問題總是一個接一個,恨不得讓孩子把一天的生活細節都描述一遍,有人稱其為“親子交流”。   專家指出,“親子交流”看似只是簡單平常的幾句話,卻對孩子的成長有著重要的影響。   資深幼兒教師介紹,很多家長都愿意利用接孩子離園的這段時間和孩子交流,這樣既能了解孩子在園的情況,又增加了雙方的溝通,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孩子的表達能力。這種做法非常好,但需要注意的是,家長應該提高自己的提問水平,多用啟發式提問,與孩子進行更廣泛的交流。   現在的很多家長往往更關心孩子在幼兒園“吃什么了,玩什么了”,這些需要關心,但不是最主要的,家長可以多從孩子的感受、關心他人、獲取新知識等方面進行問話,如:“你今天在幼兒園高興嗎?”“講一個你今天覺得特別好玩的事兒?!薄敖裉炷銈儼嚓栮杹砹藛?,他的感冒好了嗎?”“你教媽媽折小紙船,好不好?”“你今天幫老師整理圖書、收拾玩具了嗎?等。同時,提問要具體,要找孩子感興趣的話題,慢慢地,孩子會喜歡和家長交流在園生活?;氐郊液?,也可以再給孩子一次表現的機會,請孩子跟家里人講一講,孩子又會得到一次鍛煉。漸漸地,孩子的表達能力將會得到顯著提高。

              2021十一月5

              你的寶寶“投訴”過老師嗎?

                “媽媽,老師不好?!边@是菁菁從幼兒園出來跟媽媽說的第一句話。媽媽簡直大吃一驚?!袄蠋熢趺床缓昧??”媽媽滿心惶惑地追問菁菁?!袄蠋煵唤o我玩玩具?!陛驾监僦∽?,淚珠兒滾滾?!袄蠋熃o別的小朋友玩玩具了嗎?” “給了,就沒給我?!?“你找老師要玩具了嗎?”“要了……老師……不給我?!陛驾几?,小肩膀一聳一聳的,哭得上氣不接下氣。   媽媽的心里開始醞釀一股怨氣。這老師怎么回事兒?菁菁到底怎么惹她煩了,竟然這樣對待她?照說菁菁是個人見人愛的小可人兒,應該不會有什么讓老師煩心的事情。為什么老師偏偏要這樣對待她?媽媽拉著菁菁的小手,折回身就往幼兒園跑。這事兒不能就這么了了,為了菁菁,得去問個明白。   媽媽折回幼兒園,沒有找到她要找的老師,卻碰上了園長。媽媽正在氣頭上,來不及三思,急急地告了老師一狀。事后,老師向媽媽鄭重地道了歉,菁菁也沒再向媽媽投訴老師。媽媽暗自有些得意,還好,虧得自己采取有效措施維護了菁菁的利益。   又過去很多天,媽媽在接菁菁時碰上了多日不見的好朋友阿雯,與阿雯一聊天,這才明白原來自己根本就錯怪了老師。阿雯那天正好提前去接兒子,因此親眼目睹了當時的情景。菁菁那天要的玩具是一個剛剛入學的小朋友從家里帶去的。小家伙護著自己的玩具堅持不給菁菁玩,于是,老師只好做菁菁的工作了。菁菁當時還乖乖的,也沒見她哭鬧,不知怎么見了媽媽就委屈地哭了。明白了事實真相的菁菁媽再見了老師,難免臉上有一種澀澀的表情。如果她當初冷靜點處理這件事……   寶寶的話能信幾分   孩子是誠實的。孩子不會說謊。這是我們的信條。我不想否認這個事實。但是孩子的話真像我們想像的那么真實可信嗎?   1.兩三歲寶寶的時空概念還相當模糊,因此,在表述自己時,很可能會出現時空錯亂的現象,比如把很多天前發生的事情與今天發生的事情糾纏在一起等等。   2.寶寶在表述某些事情的時候,常常會把事實真相與他的期望或想像混淆在一起。   3.兩三歲的寶寶還沒有特別明確的所有權的概念,因此,只要他想要的物品,他覺得那就該屬于他。   基于上述理由,即便寶寶說的每一件事都是真實的,但是一旦被他以一種錯亂的時空概念表述出來,再加上他個人的期望,如此混合在一起,事情的真實性就不得不大打折扣了。   比如菁菁特別喜歡小朋友的玩具,她會期望自己也能擁有那樣一個玩具。她的邏輯是,如果老師把玩具從別的小朋友手中拿過來給她,她就可以擁有這個玩具。老師能滿足她的要求,那就是好老師。事實是,老師沒有給她玩具,因此菁菁很自然地就會對老師產生一種怨恨情緒。菁菁并不理解玩具屬于別的小朋友這個事實,對于老師的做法,菁菁更是沒法理解。老師沒給她玩具這件事讓她耿耿于懷。   媽咪的策略   策略1:為寶寶梳理情緒   寶寶在幼兒園受了委屈,心緒自然很差。而事實上,寶寶的這種委屈可能僅僅是很一般的小問題,并不值得大驚小怪。媽咪要做的最重要的工作便是幫助寶寶梳理情緒。把寶寶抱在懷里,讓他在你面前哭一會兒,發泄發泄他的不滿。等寶寶冷靜下來,媽咪可以根據自己了解的情況,好好幫寶寶分析一下,告訴寶寶老師愛他,只是愛他的方式不一樣而已,這對幫助寶寶重建對老師、對幼兒園小朋友、對自己的信心都有好處。   策略2:淡化寶寶的投訴   幼兒園不比自己家,沒有人會事事讓著他,因此寶寶經歷一些“挫折”是很正常的事情,并不值得媽咪大傷腦筋。事實上,讓寶寶在幼兒園適當受點委屈不見得就是壞事。至少這可以讓寶寶明白,這個世界并非凡事遂愿。只要事情不嚴重,媽咪盡可以淡化寶寶的投訴。   策略3:教寶寶解決問題的方略   想像一下寶寶在幼兒園可能會遇到些什么問題,為寶寶創設一些類似的情景,發動家人一起扮演老師、小朋友等角色,和寶寶一起做游戲。讓寶寶在游戲的過程中明了他可以采取哪些方式有效地解決他遇到的各種問題。教給寶寶解決問題的方法比媽咪出面為寶寶解決問題可能更行之有效。

              2021十一月2

              成長方式:讓我自然的成長

                讓我自然的成長   關于成長的方式   孩子說:請讓我自然的成長。   媽媽習慣怎么做:這怎么行呢?你現在不抓緊時間學習,長大了怎么和別人競爭。   媽媽可以這樣做:尊重孩子成長的規律,讓孩子自然的成長。   讓孩子放松的玩,以自己的方式去玩,其實也就是為了讓孩子自然的成長。如果你非得讓你的孩子像《病梅廣記》中的梅樹一樣成長,他人也無權干涉,可是孩子應該有更好的成長方式,那就是讓他自然的成長,讓他按照自己的身心發展規律來成長。   作為自然界中的一份子,孩子的成長也如自然中的其他生物一樣,有著自己的成長規律。孩子從出生到成人,他必須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就好比一棵小樹長成一棵參天大樹,它不是一兩年就可以實現的,它需要經過自然對它的洗禮,接受環境對它的考驗,最終長成一棵可以遮擋風雨的大樹。對于孩子的成長來說,也是如此,只有在歲月的沉淀中長能夠真正成長起來。   因此,面對著孩子的成長,父母應該時刻記著的一句話就是“什么年齡做什么事”。換句話說,當你一歲的孩子還不能說出完整的語句,兩歲的孩子還不能背誦唐詩宋詞,三歲的孩子還不認識字,四歲的孩子還不會寫字,五歲的孩子還不能很好的做加減法,這都沒有關系。因為一歲的孩子才剛剛開始學習語言,一般情況下,孩子至少要到一歲半以后才會說出電報句;兩歲的孩子才剛剛開始說完整句,他的記憶還是處在短時記憶階段;三歲是口頭語言發展的高峰期,這個時期的孩子最主要的任務是發展口頭語言,而四歲才是孩子認字的敏感期;另外四歲的孩子手腕的力量發展的還不是很好,而且對于方位的認識也正處在發展過程中,所以這個階段的孩子寫出來的字歪歪斜斜是很正常的;五歲的孩子才剛剛開始發展邏輯思維能力,而數學能力是建立在邏輯思維能力基礎之上的,所以五歲的孩子不能很好的進行加減法,或者需要借助自己的雙手來進行并不是孩子的錯。更何況,學齡前的孩子本身就是應該以玩為主,這是孩子成長的必須,是讓孩子自然成長的最好方式。   讓孩子按照自己的身心規律來成長,需要父母學會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長是一個緩慢的過程,特別是思維的發展,一個階段走向另一個階段,都是一個過程,都需要時間的考驗。孩子不是動物,依靠催生劑就可以快速增長,即便你能通過增加孩子營養來增強孩子的體質,可思維的發展并不單純依靠身體能量,而是依靠孩子對周圍環境的適應與組織。而且就如皮亞杰所說的,兒童思維的發展既是連續性的,又是分階段的,每個階段都是前一階段的自然延伸,也是后一階段的必然前提,發展階段既不能逾越,也不能逆轉,思維總是朝著必經的途徑向前發展。   這也就告訴我們,必須讓孩子按照自己的身心發展規律來成長,按照自然法則來成長,任何人為的逾越和逆轉都是違背孩子的發展的,因為孩子對知識的學習并不是簡單的摹寫,它必須通過孩子自身的動作和思維才能獲得,而孩子動作以及思維能力的發展同樣必須借助玩,也就是游戲。   可能有的家長對此會有疑問,他們認為自己的孩子在經過早期培訓后,能夠在五六歲時就認識了幾千個字,能夠做100以內的加減法,能夠背誦很多的英語單詞??墒沁@些孩子對這些知識的掌握是否真的是在理解的基礎上形成的呢,還是僅僅憑著記憶?;蛘呖梢哉f,認識幾千字的孩子是否就愿意自主閱讀,能做100以內加減法的孩子是否就擁有了數學能力,能背誦英語單詞的孩子是否能夠用英語進行簡單的交流。如果說,孩子認識幾千字卻不能自主閱讀,能做100以內的加減法卻不能擁有基本的數學能力,能背誦英語單詞卻不能用英語進行簡單的交流,那么他們五六歲學會這些和他們七八歲,八九歲學會這些又有什么區別呢。   所以說,孩子的成長還是應該按照自然法則來進行,什么年齡做什么事,該玩的時候就玩,該學的時候就學,不要逾越,也不要逆轉。就如蒙臺梭利所說的:“每個人的成長都有一個程序,他在某個年齡特征段該領悟什么樣的問題,其實是固定的,你沒辦法強求,過份人為的加以干涉只會毀了他。

              2021十月5

              我不是有意犯錯誤的

                面對已經發生的錯   孩子說:媽媽,我不是有意做錯事的,我也想做好的。   媽媽習慣怎么做:指責孩子:“你怎么總是做錯,你怎么會這么笨?!?  媽媽可以這樣做:告訴孩子,媽媽相信他是希望自己能夠做好的,只是因為還小,所以有些事暫時還無法做得足夠好。   雖然孩子的錯誤經常讓父母抓狂,可是很多時候,孩子并不是有意的想要和你作對,他只是以他的方式在探索世界。   當成人已經對世界萬物熟視無睹的時候,孩子卻正在以他特有的視角探索周圍的環境,面對著紛繁的世界,孩子的眼里充滿了太多的好奇,他想要去了解,可是因為孩子自身發展的時限性,在孩子認識新事物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發生錯誤,可以說,孩子探索的過程就是出錯的過程。   嘗試與闖禍就好象是一對孿生姐妹,她們總是習慣于一起出現。有一段時間,在吃飯的時間,豆豆特別喜歡幫我拿碗。記得第一次豆豆幫我拿碗時,就一次性的摔破了三個碗,當時豆豆望著地上的一堆碎片,怔怔的不知道該怎么辦??吹轿易哌^去,她連忙對我說:“媽媽,我不是有意的,我想要幫你拿碗,可碗怎么就不聽我的話,從我手上跑到地上去玩了?!薄芭?,媽媽知道了,豆豆真的很能干,都會幫媽媽做事了?!蔽亿s緊安慰著,我知道豆豆并不是有意的,她只是好心辦了壞事,她的出發點是好的,只是因為沒有掌握相應的技巧才沒把事情辦成功?!皨寢?,我去把撮箕拿來?!笨吹轿覜]有批評她,豆豆就跑去拿來了撮箕。在我清掃碎片的時候,我想要了解她是怎樣把三個碗給摔碎的,于是我就對豆豆說:“這碗真的是很調皮,怎么不聽豆豆的指揮自己跑到地上去玩呢,還把自己給摔碎了,多疼啊?!薄笆前?,這碗真的很調皮?!倍苟挂舱f?!跋麓文阍倌猛氲臅r候,一個一個的拿,把它們抓緊,并要告訴碗不能隨便溜到地上去玩,要不然又會摔碎摔疼的。好嗎?”“好,下次我就一個一個的拿,剛才我就是三個一起拿的,所以才會把碗摔碎了。媽媽,對不起?!备也孪氲囊粯?,因為我平時拿碗都是三個摞在一起拿?!皼]關系,因為豆豆的手比較小,所以還沒辦法一次拿三個碗,媽媽是因為手大,所以才能一次拿三個碗,等豆豆再長大一些,也就可以一次拿三個碗了?!庇辛诉@一次的經歷,后來豆豆再幫我拿碗時,就知道要一個一個的拿,而不是三個摞在一起拿。   可能對于我們很多人來說,會覺得不犯錯的孩子就是好孩子,或者說,當孩子犯了一次錯后,就不再讓孩子去嘗試,不再讓孩子去探索,那么這對孩子來說,是一種災難,因為孩子必須在不斷的嘗試中學習新知識,孩子必須在不斷的探索中發現新世界。雖然每一次的探索有可能意味著犯錯,可對孩子來說,一次犯錯的機會,實際上就是一次學習的機會,從錯中,孩子可以發現正確的方法。 因而,面對著孩子所謂的錯誤時,我們應該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孩子為什么會做錯,而不是單純的站在成人的角度去指責孩子,批評孩子,或者剝奪孩子犯錯的權利。如果我們經常以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行為,并作出批評,那么將會使孩子產生羞恥感和犯罪感,使得孩子失去自信心,并認為自己是個多么糟糕的人,進而開始對世界表現得畏畏縮縮。實際上,一個從不犯錯的孩子絕對不是一個健康快樂的孩子,就如愛因斯坦所說的,一個人從未犯過錯誤,是因為他不曾嘗試新鮮事物。而一個人如果連最起碼的探索自然,探索社會,嘗試新鮮事物的權利都沒有,每次當他想做一件事時,首先想到的是怎么做才能不犯錯,他又怎么可能會健康快樂呢?   其實,很多時候,在我們眼里的錯,在孩子眼里并不是錯,孩子只是以他的特有方式在理解著周圍的萬事萬物。有一次,豆豆從幼兒園拿回作業,是寫1-10的數字,這是她第一次開始學習寫字,之前我從來都沒有教過她??墒窃趯?、5、6這三個數字的時候,她總是出錯,3始終是橫著寫的,5和6的方向總是反了。每次當她寫3、5、6的時候,我就在旁邊說“錯了,錯了?!边B續很多遍后,豆豆開始對自己的能力表示了懷疑,說:“我不寫了,我不會寫?!边@個時候,我才發現自己太急躁了,孩子才四歲,對上下左右的空間能力建構的還不是太好,我這樣連續性的強求她是否有點太為難她了,而且在她的眼里并不覺得這樣寫3、5、6有什么錯,否則她怎么會連續的犯同樣的錯誤呢。于是我換了一種方式,問她為什么覺得3、5、6喜歡以這樣的方式站著。她告訴我因為3 總是在睡覺,所以它要躺著,這樣才能睡得香,5的勾勾在右邊更方便掛東西,6的大肚子應該在前面,因為人的肚子都是在前面。原來如此,孩子正在以她自己的方式在看待這些數字,在她的眼里,數字不僅僅是數字,還是有生命的物質,所以她應該為它們尋求最合適的存在方式。如果說從數字的最初形成來說,誰又能說3、5、6就一定要按現在的方式來寫呢?雖然豆豆這樣來理解她自己所書寫出來的數字有為自己的錯誤辯解之嫌,但如果換一個角度看,為什么我們非要按照既有的規定去限制孩子的想象力呢?為什么我們非要用我們成人世界里的對錯標準去約束孩子的思維發展呢?因此在后來的很長一段時間,我并沒有很在意她是怎樣來寫數字的,隨著她自身能力的發展,在差不多四歲半的時候,豆豆基本上能夠正確的書寫這三個數字了,雖然偶爾還是會寫錯。   孩子的眼里總是有其獨特的世界,如果我們不能很好的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這個世界,那么我們就經常會犯同樣的錯誤,把成人世界里對錯誤的判斷標準強加在孩子身上,讓孩子去承擔他所不知道的錯誤責任。雖然孩子可能因為我們的一而再再而三的強調,終于不再犯錯了,可孩子卻失去了對世界的應有想象,世界在他的眼里也不再是多彩多姿,可到時我們卻又感嘆為什么孩子的想象能力如此缺乏,而究其原因,過錯竟然在我們自己的身上,是我們不允許孩子犯錯,是我們想當然的用對錯標準剝奪了孩子的想象空間。

              2021九月9

              幼兒在家該怎么教?

                第一、要保持與幼兒園統一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例如:堅持早睡早起,不要因為假期就打亂作息時間;生活上不要包辦溺愛,鼓勵孩子自己動手自理自立,要讓孩子自己穿脫衣褲鞋襪,孩子的心聲是“請幫助我,讓我自己來做”,大人要有足夠的耐心和信心等待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事,給孩子預期的時間,以免造成拖沓或依賴的習慣;家長要做禮貌禮儀的表率,促進孩子與他人交往,不但與熟人交往,還要帶孩子到公園、超市等公共場所與生人交往,并熟悉社區環境。   第二、預備便于孩子生活實踐的居室環境。譬如:除了讓玩具和書本要放得低矮以外,還要有適合孩子身高操作的衣架,供孩子自己掛涼鞋或挑選衣服;準備一些真實的但并不昂貴的餐飲具,讓孩子需要的時候隨手可取,用后自己擺回原位;讓孩子參與到盛飯、擺餐具、擦地板、整理房間等家庭事務中來。   第三、要適應孩子的敏感期教育。孩子在某個階段會對某些事物或動作特別感興趣,例如約在周歲半時會對細小事物敏感、兩周歲是語言爆發期、三周歲前特喜歡用手觸摸任何物體;三周歲后逐步進入觀察、表達、數數、認字、閱讀、書寫、交往、文化等各個敏感期。家長可根據孩子的興趣,提供學習條件。應該注意,一是不要逼著孩子學,尤其是逼孩子死記硬背抽象的東西;二是要從具體的形象化的內容開始;三是盡量讓孩子動手操作,因為“手是孩子最好的老師”。適應敏感期教育,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做到“教者有心,學者無意”,如果違背敏感期原理,按照大人的主觀意志拔苗助長或抑制孩子的成長需求,就會給孩子造成多種傷害,甚至會影響到以后成年階段。   無論是在假期還是在平時,我們都要給孩子預備一個科學、和諧的家庭教育環境。

              2021九月7

              親子交流不要自作“聰明”

                導讀:親子交流中間,家長往往會從大人的角度來處理和孩子的關系,從而不能達到暢通的交流,其實在和寶寶交流的過程中,媽媽們要有足夠的耐心,給孩子時間來表達自己。   琛琛還是個小寶寶,經常表達不流暢,說話斷斷續續,這時候琛琛媽媽就會打斷孩子,然后用自己的話替孩子說。   針對這個現象,專家指出:“父母們都希望了解孩子內心的感受,然而會不經意間流露、扮演某些傳統角色,從而造成親子溝通的障礙,扼殺了孩子情緒表達的勇氣?!?  實際上,很多父母都懂得不能隨意打罵子女,與孩子溝通不能用冷嘲熱諷的語氣,不能說‘你真笨’、‘我不喜歡你’之類否定孩子的話,不能心不在焉地聽孩子講話……   但專家說這還遠遠不夠,“真正的親子溝通是用心交流、彼此了解,善于溝通的父母懂得傾聽,耐心地給孩子說話的機會,并且保持與孩子在同一水平線上說話。   一 假裝遲鈍,假裝無知   有全知全能的父母也是件可怕的事情,因為他們的孩子都不需要開口,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他們馬上就知道孩子要什么、想什么。   在不愛說話的孩子面前可以“遲鈍”一些,平時,孩子一有什么要求,父母不要馬上去滿足,而要讓孩子自己用語言表達清楚;除了假裝“遲鈍”,還可以假裝“示弱”,當你經常問孩子“為什么這么想”、“為什么這么做”,不僅能知道孩子的真實想法,還在不知不覺中引導孩子開口,如果孩子給不出問題的答案,那么家長可以引導,“我們現在先這樣,好不好”,或者給他兩個選擇。   二 親子沖突,理性應對   貝貝的媽媽經常抱怨:“孩子今年3歲,本來可愛聽話,可是近來卻非常任性,比如就是不穿事先給他選的衣服,一早起來還大吵大鬧,偏偏固執的要自己從衣柜里選衣服穿?!?  相信很多父母都有過類似的煩惱,孩子3歲以后,越來越有自己的想法,越來越經常與大人發生摩擦,甚至故意跟大人唱反調,家長們往往很頭疼。   針對此現象,專家指出:“從兒童心理發展的角度來看,像貝貝這樣與媽媽發生的沖突是很正常的,這恰恰說明,孩子的心理發展達到了比較高的水平,有了一定的獨立性和自主決策能力,親子沖突對孩子產生的作用如何,取決于父母的反應,適當的親子沖突有利于雙方更深層次的交流,父母要懂得控制自己情緒,不要輕易責備孩子,同時要勇于向孩子道歉?!?/p>

              2021九月1

              愛,讓我們懂得了珍惜1

                2008年5月26日 星期一 天氣很熱   生了Cindy以后,我身體一直不太好,隔三差五鬧個頭疼腦熱,拉稀痛經。我每天除了帶孩子之外,就是睡覺,5月12日那天,又是在我睡覺的時候,豬豬吳打電話回來說,地震了。   當天晚上,新聞就報道了四川的5·12大地震。我看了以后很害怕,似乎看到了世界末日。塵土飛揚的畫面,四處倒塌的殘垣斷壁,還有慌亂的人眼里的焦慮和恐懼,讓我十分難過。從那天開始,我每天都坐在電視機前,人哭我哭,人痛我痛。豬豬吳不說什么,但每次看到一個生命獲救,他就會流露出興奮的神情。   股市這幾天熱情高漲,大呼愛國義市。四川地區的股份帶頭漲停,甚至還有人發出鎖倉愛國的號召。我也鎖倉了,不是因為我愛國,是因為我已經不操作交易系統好多年。   電視機幾乎是24小時都開著的,電腦也是。我相信,千千萬萬的中國人都和我一樣,關注著每個生命的奇跡??吹揭粋€個人失去生命跡象的時候,我只是會哭,哭別人的同時,也是一種恐懼的釋放。   而最讓我承受不了的是那一具具幼小的尸體,我真實地感覺到了痛楚。沒有孩子的人,無法理解這樣的痛。真的太悲慘了,望著他們稚嫩的小臉在泥土和鋼筋下一點點露出來,不敢相信那些都是無辜的孩子,一個個曾經天真活潑的孩子。我會不由自主地想到,如果那是我的孩子,我會承受不了,我會瘋掉。都說這樣的畫面會引起人的心理不適,是的,的確是給我造成傷害了。   這段時間,我有事沒事就會問豬豬吳,如果廣州地震了,他會不會第一時間去救Cindy,他說他會。我相信他,可還是一次又一次問他。并發狠說,如果他沒救活我的孩子,我會殺了他以后再自盡。   Cindy出奇的乖巧,乖乖坐在沙發上看新聞,看一會兒就跑到電腦前告訴我:“媽媽,又地震了,那些小朋友找不到爸爸媽媽了?!?  她每次看到我在哭,都會拿紙巾幫我擦。雖然她也許不明白為什么,可是她還是知道心疼她的媽媽。那段時間里,我不再讓她一個人睡覺,而是讓她睡在我身邊,只有看著她,我才有一絲絲安全感。后來我神經兮兮,怕地震怕得要死,怕和她分開,甚至有不送她去幼兒園的計劃,甚至連發生地震以后我要怎么保護她都計劃好了。   我實在不適合看這種悲慘的直播,看了以后就做地震的夢。睡到半夜,如果摸到的是豬豬吳而不是Cindy,我就會猛地坐起來,直到看見Cindy還在我們床上才又躺下。起初豬豬吳會輕輕拍我安慰我,到后來他已經不耐煩了,拿個床墊睡在地板上,讓我和Cindy睡床上。盡管床是寬闊了不少,但我還是會害怕。吃飯的時候,豬豬吳已經不允許看電視了。但我堅持要看,看著看著就吃不下去,先哭一段時間,然后再審問他,仍舊是關于如何救Cindy。一開始他還會正經回答我,到后來他說:“我誰也不救,第一時間開車去銀行那里,看看能不能找到一點點鈔票?!比绻沁@樣更好了,那我就不用賠他一條命了。據說一旦發生緊急情況,部隊第一時間保護的場所就是銀行或者是其他有國家機密文件的場所,發現這種人,唯一的措施是就地正法。   那些失去了父母的孤兒,都在孤兒院里??粗麄兣K兮兮的臉蛋上無論是帶著恐懼,抑或是目無表情,我都會難過不已。我告訴Cindy:“你看,小朋友好可憐,他們沒有了爸爸媽媽?!?  Cindy就會摟住我的脖子說:“媽媽,我要你?!?  我說:“那我們請一個小朋友來我們家好嗎?”   Cindy說:“好?!?  我也和豬豬吳商量過這個問題,雖然我們不是很有錢的人家,可是我們都很善良,我們愿意收養一個孩子。我們也有能力撫養他。對一個孩子來說,光有經濟條件也許不夠,他們更需要愛。我們查了一下相關資料,收養法的規定讓我們望塵莫及——我們沒有一項達標的。

              2021八月6

              讓時間飛逝

                我在《神話故事選》(Fairy Tales)中發現了《神線的故事》。我不知道這個故事的作者是誰,我想大概是千百年來成千上萬個的講故事者的集體智慧所成。   《神線的故事》包含人們生活中的許多主題。首先是關于愿望,我們每個人都有愿望,愿望帶給我們快樂但也暗含危險,如這個故事要警示我們的那樣。   其次這也是關于一個時間的故事,你是不是曾經想過,當你在學校上課的時候,時間過得多么慢;而當你度假的時候,時間過得多么快!為什么?人類總是在思考時間的問題,其中有的人思考得較為深入。比如,他們會感慨:“假設你能讓時鐘轉得更快。那么,生活會變成什么樣子?”   ◆◆◆   從前有一個寡婦,她有一個兒子,叫彼得。這個男孩很結實,也很能干,但就是不喜歡上學,整天想入非非。   “彼得,你又在胡思亂想些什么?”老師會這樣對他說。   “我在想,等我長大以后會干什么?!北说没卮鸬?。   “耐心點吧!你還有很長時間才能長大呢!長大可不都是好玩的事,知道嗎?”老師說。   但是,眼下無論彼得做什么都很難高興起來,他總是盼著去做下一件事。冬天,他盼望著夏天;而夏天,他又盼望著冬天的一切:溜冰、滑雪橇和溫暖的爐火。在學校里,他盼望著一天快點過完,能夠回到家;到了周日的晚上,他又會嘆氣,“如果假期能再來一次該多好呀!”他最喜歡的事情是和他的朋友麗茲一起玩。麗茲像個男孩一樣能陪他干任何事,而且無論彼得多么煩躁,麗茲都不會惹他?!暗任议L大了,要娶麗茲做老婆?!北说眯南?。   他經常在樹林里閑逛,夢想著未來。有時候,他會躺在林中松軟的草地上,曬著太陽,雙手枕在腦后,透過稀疏的樹梢看著藍天。一個炎熱的下午,他剛剛開始犯困,突然聽到有人在叫他的名字。他睜開眼睛,站了起來。一個老婆婆站在他的前面,她的手里拿著一個銀球,銀球里垂下了一條柔軟光滑的金線。   “彼得,看看我這里有什么?”說著,她把球遞給了彼得。   “這是什么?”彼得一邊奇地問,一邊摸了摸細軟的金線。   “這是你的生命線,”老婦人回答道,“如果你不碰它,時間就會正常地過。但是,如果你希望時間過得快一點,只要拉一下金線,一小時將會像一秒鐘那么快地過去。不過我可提醒你,線一旦被拉出來,就不能再縮回去,拉出來的線會像一縷煙似的消失?,F在我把這個球關給你。不過,你要是收下這份禮物,就不能告訴任何人,要是你哪天告訴別人了,你就會立刻死去?,F在告訴我,你想要嗎?”   彼得高興地從老婦人手里抓過禮物,這正是他想要的!他仔細地打量著銀球。很輕,又很結實,是用一整塊銀子做的。上面只有一個細細的小孔,小孔里垂下一根亮閃閃的金線。他把球放在口袋里,就回家了??磱寢尨_實沒在家,就又一次仔細地端詳起銀球來。金線好像正慢慢從銀球里爬出來,很慢很慢,用肉眼幾乎看不出來。他想拉出一點來試試看,但是他不敢?,F在還不到時候呢。   第二天,在學校的課堂上,彼得坐在那里,心想應該拿神線怎么辦。老師不停地訓斥他精神不集中?!耙?,……”他想,“要是現在就到了放學時間多好呀!”他摸摸了口袋里的銀球。只要拉出一點點線,一天就會結束了。他小心翼翼地拿出銀球,輕輕拉了一下。突然間就聽老師說:“大家收拾好書本,有秩序地離開教室?!北说酶吲d極了。他撒腿就往家跑?,F在,生活變得多輕松呀!所有的麻煩都不見了。從那天起,他每天都拉一下金線,只拉一點點。   然而有一天,他突然覺得每天只拉一點太蠢了。如果多拉一點,學校生活就會完全結束了,他就能開始學做買賣,和麗茲結婚……因此,這天晚上,他狠狠地拉了一下金線。早上醒來的時候,他發現自己已經在鎮上學做工匠活了。   他喜歡自己的新生活,蹬腳手架爬上屋頂,抬起還散發著木香的房梁。有時候,當離發薪的日子還很遠的時候,他就拉一下金線,一周馬上就過去了,立刻就到周五了,該發薪水了,他的口袋里就又有了錢。   麗茲也來到鎮里,和她的姑姑住在一起,跟姑姑學習怎么當管家。彼得開始著急地等待他們結婚的那一天。她住的這么近,而又離得那么遠,這彼得難以忍受。他總是問她,什么時候能和他結婚。   “明年吧,”她說,“那時,我就學會怎樣當一個能干的妻子了?!?  彼得用手摸摸口袋里的銀球。   “時間已經過得夠快的了?!北说眯睦镉悬c猶豫。   這天夜里,彼得睡不著覺,他不安地翻來覆去。他從枕頭下面拿出銀球,一開始還猶豫著,突然,他的焦急占了上風,他拉了一下金線。早上他醒來的時候,發現一年已經過去了,麗茲最終同意嫁給他?,F在,彼得真的感到很幸福。   在他們的婚禮舉行之前,彼得收到了一封官家的信,他顫抖著打開信,上面寫著請他在下周到兵營報到,他需要服兩年的兵役。他失望地把信給麗茲看了。   “嗯,”她說,“這沒有什么大不了的,我們只

              2021八月2

              什么是管教的底限原則?

                在管教孩子上應設下所謂的“底限原則”。何謂底限原則?最重要的就是“說話算話”。   如最常見父母欠原則管教的,就是原本說好出門不買東西,但當孩子在街邊耍賴要求買玩具吃零食時,父母多半都是拗不過而答應所求,或是用“你不要哭我就買××給你”來做交換;或明明是孩子該收的玩具,媽媽一邊罵一邊動手幫忙收;常說的“你現在不乖乖吃飯,等一會兒肚子餓我不理你!”更是話去如風,只要孩子一喊餓,父母就立刻替他張羅吃喝……換位想想,如果換作你是孩子,如此沒有原則底限的話你還可能會遵從嗎?   為了養成孩子了解、遵從父母“原則底限”的習慣,父母必須將自己當成“語言學習機”,去費時、費力地堅持。有些媽媽因為無法忍耐孩子的拖拉和需要自己一再的教導,覺得干脆自己收一收比較快。其實為了孩子長遠打算,這些辛苦都是必須付出的,因為若貪求一時的“便利與快速”,接下來你要面對的就是孩子幾十年所帶給你的“不便利”與痛苦。   當然在堅持“原則底限”時最難處理的,就是面對孩子的求饒與眼淚??粗⒆右驗檫`反規定而必須放棄那些能讓他快樂、享受的事,難免會心生動搖。但父母必須明白,孩子可以不打不罵,可以用民主方式來對待,但在管教上的“原則底限”一定要讓孩子清楚明白。否則,他將會變成一個蠻橫嬌縱、不負責任的孩子。長大成人,又會成為一個沒有“原則底限”的人,不但別人受害,自己也會受苦。

              2021七月1

              童話的魅力要循環展示給寶寶

              牋?一個下雪天,媽媽進城去了,臨走吩咐我和妹妹,要把門前的雪掃干凈。我倆正在外面忙得不亦樂乎時,戴高帽的貓又來了。它徑直進了屋子,待我追進去,它已經舒適地泡在浴缸里,還在吃蛋糕呢。我氣瘋了,關掉了水龍頭,水流光了,可一圈污垢留在浴缸上,我嚇壞了,怕洗不下去??韶垍s順手把媽媽的白裙子拿過來擦,浴缸是干凈了,可裙子又臟了,貓只好把裙子在墻上一拖,裙子干凈了,墻又臟了,貓用爸爸的新鞋子擦去墻上的臟,可鞋子又臟了;最后,貓就把鞋子在過道的地毯上擦一擦,不錯,鞋子干凈了,可地毯已經臟兮兮了呀!于是,臟又繼續被轉移到床上。這時,連驕傲自大的貓也沒法兒獨自解決了。但是,這難不倒它,它一掀自己頭上的高帽,出現一只同樣的戴高帽的小貓A,然后再一掀,又是小貓B,小貓C……一直掀到第二十六只小貓Z,它和二十六只戴高帽的貓一道同心協力,不僅清除了床上的臟,還幫助我和妹妹把門前的積雪掃得干干凈凈。   這是一個著名的童話故事,名字叫做《1+26只戴高帽的貓》,作者是美國的蘇士博士。當然,這是他的筆名。他本人并不是一位“博士”,而是一位鐘情于童話故事創作的成年人。   這個故事還配有相當精美、有趣而夸張的圖畫,讓孩子們愛不釋手。   童話故事為什么能夠吸引孩子們,讓他們津津有味地看了又看呢?   欣賞關鍵詞:模糊的語言 不可信的情節 肆意的小快樂   傳統童話至現當代童話都喜歡采用一種“模糊”的開頭方式:“從前……”,“有一天……”,“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個不知名的小鎮上……”等等。即使很多童話并不選用這樣的語詞,在功能上卻如出一轍,具有童話語詞的模糊性。這種“模糊”主要表現在對時間、地點、年齡、數字等的描述上。   這個故事發生在一個雪天,地點就是家里。不知道具體哪個年代,哪個城鎮,其潛臺詞就是這樣的故事可以隨時發生在任何地方。在寒冷的雪天掃雪,然后洗個熱水澡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于是這為戴高帽子的貓的出現做了一個很好的鋪墊。   26只戴高帽子的貓,每掀一次帽子就能出現一只貓,他們將屋子弄得一團糟,最后卻能使一切恢復原狀,這些聽起來不可思議的事情,孩子們對此充滿期待?!安豢尚拧迸c作者本來的意圖并不違背,而恰恰是作者的有意選擇。背離現實邏輯,虛擬一個游戲世界,這樣成人與兒童才能在心理上比較接近。   一只貓要在浴缸里洗澡,結果家里的一切都亂了。這個故事情節真的很有創意,但是又不乏真實生活中的原型。想想看,事情本來也是如此,浴缸臟了當然要擦,貓順手拿了媽媽的裙子擦,結果就出了大亂子。如果一開始貓沒有進門洗澡,如果它不是用媽媽的裙子擦浴缸……太多的如果不發生,故事就沒有這樣有趣了。   孩子們閱讀這個童話故事的時候,伴隨著圖畫的欣賞,他們不是旁觀者,是游戲的主角,作品應能提供新奇的角色體驗、情感體驗,從而激活他們內在的情緒體驗,產生美感,很容易產生快樂情緒。   因為戴高帽子的貓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挑戰孩子的常規,在家庭里,父母們制定的規則是不允許破壞的。一只貓無意間參與了挑戰規則的游戲,家里徹底又亂又臟,實在讓孩子們興奮。   閱讀也是一種宣泄,尤其是處于兒童期的孩子。他們更加需要在閱讀中找到歸屬感。如果一個童話故事,能夠得到孩子的認同,而不是家長強加給孩子的喜歡,那么這個童話就是成功的。   解構童話:   父母們一定不太放心將年幼的孩子獨自放在家中,因為很多不可預見的事情也許會造成安全隱患。故事里那只不請自來的貓先生的到來,如同一個意外的驚喜,換角度而言,也像一場沒有預告的災難。   當然,我們也要注意到,兒童生活中處處都存在著這樣那樣的潛在危險,比如浴缸里的熱水,煤氣開關,電源開關,甚至擱置許久的一輛舊縫紉機。   可是孩子們的快樂也來源于此,比如犯了一個小錯誤,在沒有預知危險的時候,是無比快樂的。這就是孩子的簡單邏輯。他們會想到去彌補,不過,彌補往往會造就更大的麻煩。孩子們是不怕麻煩的。   怕麻煩的往往是父母。在沒有出亂子之前擔憂孩子的危險,出了亂子責怪自己的疏忽大意,這樣的父母很普遍。其實換個角度去想,孩子們不害怕麻煩,總是在一連串的意外中得到快樂,不斷成長。父母們為什么不能接受變化呢?暫且,我們將那些亂子當作“變化”吧。   童話故事往往在循環往復中營造著美感,生活也是如此的,一切都是在變化著的,讓我們在變化中尋找生活的美感,讓孩子也漸漸體會到變化的美,這是一件多么好的事情。   在此需要指出的一點是,在閱讀童話故事的時候,太多的家長無意中忽略掉了童話故事的循環重復的美感。很多童話故事中都有重復的情節,在這些情節里,變換的不過個別詞語而已。親子閱讀時候,有的家長故意省略掉了相同的部分。這樣做不是很恰當。孩子們珍愛的就是那些重復的情節,他們喜歡聽,喜歡讀,甚

              欧美男男GAYGAY巨大粗长肥,国产精品VIDEOSSEX国产高清,一女被二男吃奶A片试看,中国熟妇内谢69XXXXX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